南京探索利用“土方銀行”對工程渣土進行收儲、調配,有效破解渣土棄置難題;蘇州推進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,固體殘渣“變身”有機堆肥;無錫試點小微企業危廢收集處置綠島;徐州已建成32個“無廢書屋”……日前,我省南京、蘇州、無錫、徐州等9個城市入選“十四五”時期“無廢城市”建設名單,統籌城市發展與固體廢物管理,努力減輕環境壓力。
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、城市化進程的加快,我國廢物產生量不斷增長。我們在享受技術發展帶來便捷的同時,也面臨著日趨嚴峻的“垃圾圍城”困境。就拿我省來說,每年固體廢物產生量超過3億噸,環境風險壓力較大。都說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,固體廢物不是無用的廢物,而是有用的資源。比如,建筑垃圾可以制成“環保磚”等等。變廢為“寶”,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,將固體廢物對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,“無廢城市”理念應運而生。
實際上,“無廢城市”并不是沒有固體廢物產生,也不意味著固體廢物能完全資源化利用。“無廢城市”體現的是循環經濟的理念,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,有效利用固廢、降低固廢產生、解決歷史堆存固廢,保證良性循環,這也是踐行新發展理念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題中之義。“無廢城市”在全球范圍內興起已有20多年,國際社會在建設“無廢城市”的過程中已積累了相關經驗,比如日本在2000年通過了《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法》,形成高效的固體廢物管理系統,當前日本每年產生的近4400萬噸廢物中僅有1%進入垃圾填埋場,國內外的典型做法值得借鑒。
抓好全域“無廢城市”建設是今年我省的重點工作任務。當前,我們在推進“無廢城市”建設中還面臨一些問題,比如重末端輕源頭的固體廢物管理模式沒有基本改變,固體廢物管理涉及部門眾多,部門間協同性不足,責任不夠清晰等等。同時,“無廢城市建設”沒有固定的模式和標準,切忌照搬照抄、簡單拼湊,各地需結合區域產業結構與當地發展特點,重點甄別薄弱點和關鍵環節,實事求是制定實施辦法,分類施策、精準發力。
“無廢城市”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,需要凝聚各方共識、形成破解難題的合力。從技術創新的角度來看,對于技術難點要動員多方面科研力量參與,協同創新,突破廢棄物循環再利用的技術瓶頸,為“無廢城市”建設鋪平技術道路。從機制的角度來說,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,形成規模效應是關鍵。需要通過政府引導和市場主導相結合,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,提升固體廢物循環利用水平。在部門協同方面,要打破壁壘,實現固體廢物管理信息“一張網”,明晰、落實各方主體責任。
建設“無廢城市”,誰都不是局外人,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。倡導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,提升公眾意識,凝聚民心、匯集民智,有效化解“鄰避效應”,讓人人感受“鄰利成效”。期待未來有更多亮眼方案在各地實施,更廣泛的主體參與進來,讓“無廢”成為現實,真正為城市發展減負。